艺术

金山岭长城第三次修缮即将竣工 最大可能保留历史原貌

大美燕赵,秋高气爽。几段长城随山势连绵起伏,将京冀大地连为一体,古老的长城因保护修缮愈发生机勃勃。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组成部分,今年6月金山岭长城保护修缮启动,工程范围包括28号至32号等5座敌楼和475延长米墙体。工程按照最小干预原则,最大可能保留历史原貌进行修缮,即将全面完工。

10月14日,记者来到金山岭长城景区,进入景区大门后,向西拐入小路再步行约10分钟,便到达修缮工程的入口。抬头仰望,山上的长城城墙和敌楼在青山绿树间若隐若现。山脚下,4匹骡子正在装运材料,每匹骡子驮着两个铁质箩筐,装满后,工人牵引着骡子攀爬至山顶。金山岭长城管理处主任郭中兴告诉记者,在崇山峻岭间,很难实现机械运输。现在与古代一样,用骡子把材料驮到城墙下,再靠人力往上背。

金山岭长城位于承德市滦县境内,始建于明洪武元年,全长10.5公里,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山峦之上,是明长城的精华地段,素有“万里长城 金山独秀”之美誉。金山岭长城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明长城之一,成为中外长城爱好者和摄影师的打卡地。

记者沿一条小路向上,山间树木茂盛,非常阴冷,陡峭的山势也让过程略显艰难,行进间不免气喘吁吁。约莫30分钟,记者来到山顶,举目四望,视野开阔,阳光明媚,长城内外满目苍翠,令人心旷神怡。十几位工人无暇欣赏,都在俯身忙碌。郭中兴已在长城工作20多年,他介绍,31号至32号敌楼之间的宇墙因数百年风雨侵蚀造成坍塌37米,是这次修缮工程量最大的一处。这段墙依山势而建,有弧度,坡度陡,几百年来雨水对墙体造成冲击。“雨水、雪水渗漏至墙体内,导致岩体风化、墙体塌方。”在维修时,首先要把这段墙体从上到下清理到根基,找到病害所在。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,找到最下面一层岩石。然后再进行修整、补砌、加固。金山岭一带的墙体多为砖包墙,两面是青砖堆砌,里面是夯土或者土石填充。工人用白灰浆封护墙体裂缝,防止雨水渗入墙体内部对墙体造成侵害。郭中兴提到,白灰浆使用30%的白灰、70%的黏土混合到一起,“这种配比兼顾柔韧和强度,效果甚至优于现代的水泥。”

长城建在山脊之上,行走于此,记者小心翼翼,脚下斑驳的马道无声地诉说着古今故事。金山岭长城一共进行过三次大规模修缮,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,第二次是2014年前后,如今进行的就是第三次修缮。第一次对2000多米的长城进行了复原修缮,后两次则以最小干预、排除险情为原则。郭中兴说,修缮前,马道上灌木丛生,还沉积了20厘米至30厘米的土层,“这些东西要先去除”。长城上的底砖多为条砖,面砖多为方砖,修缮时都尽可能地保持现状,仅对风化的部分进行剔补。

工人大都参加过箭扣长城、山海关长城等地的修复任务,经验丰富。在对敌楼的修复中,工人对敌楼墙体酥碱深度超过100毫米的墙砖进行剔补,对松动、存在坍塌危险的墙砖予以修整、补砌、加固,对墙体现有裂缝用白灰浆进行封护,防止雨水渗入内部对墙体造成侵害。从山脚下到修缮工地,一上一下就要1个多小时,为节约时间,工人们每天只上下两趟,其他时间都泡在山上埋头干活。虽然每天很辛苦,但他们都觉得,修缮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,很自豪。

本次修缮即将全面完工。郭中兴说,此次金山岭长城保护修缮工程按照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坚持不改变文物,最小干预的原则,以排除长城本体险情为目的,妥善保护长城遗存的真实、完整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,使长城突出的历史信息得以延续和传承,希望能给其他地区的长城保护修缮带来示范效应。

精彩推荐